close

今天在陪安安上學的路上,不知討論到什麼話題,我忽然說了:這是我自己的解讀…

安安疑惑的問:解毒?中毒喔!

哇哈哈:不是啦,是解釋的解,讀書的讀。

我開始跟安安解釋。

 

我和春天都喜歡看電影,有共同喜歡的類型,也有各自喜歡的類型。雖然知道是各自喜歡的,但是要看的時候,還是會問一聲:要不要一起看。

有時候會一起認真看,有時候是陪看,就是手上繼續自己的事,然後聽著、三不五時看一下,如果發現也喜歡,就會跟著認真看。

那天我自己看《45年》,春天事後問我片子如何。於是我拿這件事當例子解釋給安安聽,我說我跟爸爸說完後,有再加上一句「這是我的解讀」。

我對安安說:

每個畫面都是導演想表達的,但是每個人看了這些畫面後,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,故事帶給每個人的體會也各不相同。就像是哭,有傷心的哭、有感動的哭、有開心的哭、也有委屈的哭一樣,都是哭但是是不同的情緒。

 

回程的路上我繼續想。

記得大三的時候寫了一闕詞,老師給的評價很高,也登上了校刊。課堂上老師解說了我這闕詞,猶記那時內心的衝擊:詞意內容大致是相同的,但老師卻把那畫面、意境演繹過美了。我那時最大的想法:若不是遇上老師這樣的人來解讀,這闕詞可還有這般的動人?當時同學有幸聽了老師的解讀,若按我原意,可不就是個一般般了嗎!

也因為這樣,此後我讀所有導讀類的書,尤其是作者已故的,若有與我解讀不同的時候,我總會不由自主的想:你說的真的是作者要表達的嗎?

 

哈哈哈,我本想再跟安安解釋的,但為了不挖坑給自己跳,這部分還是留待安安自己長大去體會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jika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